多與子女相處 家庭更快樂
發布時間: 2016/05/30 07:15
本港生活逼人,家庭樂難求;有調查發現,逾3成家長認為與孩子相處是提升家庭快樂最重要因素。不過工時長或相處不得其法,卻往往令親子關係破裂。
有單親媽媽因工作壓力逼出焦慮症,忍不住體罰兒子;亦有父母催谷兒子入名校,雙方欠缺溝通,令其子患上焦慮及抑鬱症。教育專家建議,家長應在每周騰出最少一小時,與子女談及他們感興趣的話題,並進行親子活動。
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王賽明快樂家庭培育中心,去年底進行「香港家庭快樂指數」調查,以電話訪問500名擁有24歲或以下子女的家長;結果發現,家長的個人快樂及家庭快樂的平均分為72.2及74.9分,3成人覺得與孩子相處是提升家庭快樂的最重要因素。研究亦顯示,受訪者平均每日陪伴子女的時間約4小時,溝通時間則接近2小時。
家長樂於陪伴子女,奈何受工作牽制、個人情緒不穩及溝通不足影響,令關係變得緊張;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表示,向來接獲的成人求助個案中,有三分一人的壓力來源是育兒,即使雙方有相處時間,亦未必有效提升家庭樂。
她舉例指一名患有焦慮症的單親媽媽,從事中層工作,每晚與兒子相處時間只有2小時;她對獨力照顧兒子感到吃力,不穩定的情緒轉移在兒子身上,對他有不少要求及投訴,例如要求他有禮貌、執屋,一旦兒子不合作、推撞她,她就會怒摑兒子,雙方困獸鬥,最終要求助。
思健心理諮詢中心臨床心理學家趙思雅亦指,有小六生的媽媽全職照顧他,但只會每日催谷他放學溫習、做功課,他在學校被欺凌,又不敢訴說,爸爸下班回家後亦只會要求兒子加操,溝通內容不離學業,終令兒子壓力爆煲,夜晚睡覺時大叫救命,求醫後才知道他患有焦慮症及抑鬱症。
親子關係欠佳,也有自救方法。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林俊彬認為,家長總會對子女有過高要求,希望他們「樣樣第一」,特別緊張子女成績,容易令雙方關係變差;要建立家庭樂,家長應每周騰出最少一小時,與子女談論他們感興趣的事,不談讀書改玩遊戲、運動,強調「吊頸都要透下氣」。
撰文 : 陳嘉欣 經濟日報記者